构件视角的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 楼兰  日期:2009-04-0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比较 楚简帛文 特異構件 秦简牘文 
描述:由於新材料的不斷發現以及相關研究的步步深入,戰國時代不同地域文字構形比較已成爲古文字研究中的一個前沿課題。鑒于既有此類研究限於個別單字構形的個案比較,本文嘗試從構件的角度來進行系統定量的比較。根據構件系統比較對文字材料豐富完備程度的要求,本文把比較的對象限定爲秦簡牘和楚簡帛文字兩種材料。 具體比較研究的思路是:以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直接構件作爲考察範圍,整理出二者相對特異者。在此基礎上,完成這些特異構件實際參與構字的精確計量,從而從構字元素的層面來完成兩者差異的量化評估,揭示秦、楚文字不同的發展趨向。 本論文由四個部分和附表組成。 第一部分,緒論。綜述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的現有研究情況,以及概述論文材料的來源以及字表的製作。 第二部分,對秦簡牘文、楚簡帛文中存在的特異構件進行整理辨析。將特異構件分析爲傳承特異構件和新增特異構件兩個類型。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秦簡牘文特異構件96個,楚簡帛文特異構件311個。 第三部分,分別從不重複字形層面、文獻用字層面、結構功能層面和新增特異構件四個方面對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影響力進行計算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勾勒出秦、楚簡文字的構形差異程度。統計數據表明:第一,在不重複字形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影響力不大,二者構形差異度小,而在文獻用字層面更是如此。第二,在結構功能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都比較側重於表音構件系統;而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楚簡帛文中會意特異構件和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相較楚簡帛文而言,秦簡牘文中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第三,以新增特異構件這個視角來看,在不重複字形層面和文獻用字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在戰國時段各自出現的特異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則更小。從新增特異構件的功能分佈看,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楚簡帛文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而相較楚簡帛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秦簡牘文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會意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 第四部分,從特異構件產生的原因來分析秦、楚簡文字發展的不同趨向。從漢字本體來考察,形成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原因,比秦簡牘文特異構件的成因要相對複雜一些。除了傳承異形、局部變異、另造新形和構件訛變是兩者都有的原因以外,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成因還有增加構件和省減構件兩類。通過對各類原因所形成的特異構件在不同層面上的分佈情況的量化統計,發現秦簡牘文在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字體系進行了較大的改易,總體趨於簡化,注重應用性,而且漢字生成機制的無理性增強;而楚簡帛文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較強的傳承性,通過一些調整和新造來保持漢字與語言發展的同步,試圖維持漢字生成機制的理據性,總體上趨於繁化。
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
作者: 周玉娴  日期:2009-03-31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牛郎织女文学 传承嬗变 情节主题 
描述:牵牛、织女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也是原始星神崇拜的对象,后来这两颗明亮的星宿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角,降落到人间,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先秦到汉代,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发展和孳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基本定型。张华的《博物志》和《殷芸小说》中,有这个故事的基本雏形。而且,殷芸小说的记载成为这个故事的发展演变的核心和辐射源,后世的牛女故事多从中取材或在此基础上演变。魏晋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和民俗节日七夕结合,从此这则神话故事在文学殿堂中大放异彩,同时在民间文化中广泛传播。唐宋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灵怪录》出现异化现象,郭翰遇到织女下凡的艳事成为后代文人们创作的因素之一。唐宋时期的七夕诗歌繁荣,七夕风俗在民间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是牛郎织女文学的鼎盛时期,七夕诗歌仍然沿着唐宋七夕诗词的道路发展。而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牛郎织女故事也成为文人关注的题材。比如,明代万历年间朱名世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清代邹山的传奇《双星图》等都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孳生出的一些新作品。到了清代,宫廷和地方都要上演一些承应戏来庆祝,《昇平署月令承应戏》中就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两出戏的剧本流传。清末民初的《牛郎织女传》是在民间艺人说唱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加工过的章回小说,是牛女故事的近代形态。牛郎织女故事的演进是在《殷芸小说》《郭翰》《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牛郎织女传》《双星图》等一些叙事文学、历代的七夕诗歌和民间故事流传的基础上构成的,它们递相传承,迭加演变,共同推动这个故事向前发展。本文就元明清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的小说和戏曲进行分析,并以这一时期的七夕诗词为佐证,试图厘清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情况。
可以和传世文献相对照的先秦出土文献研究
作者: 西山尚志  日期:2009-03-28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子思子 周易研究 《太平御览》 土文 民之父母 緇衣 禮記 通行本 古典文献 出土文献 
描述:從現代的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來講,出土文獻研究已經不可輕視的領域。尤其,近年陸續出土的戰國出土文獻將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更為豐富、精密了。因爲這些出土文獻的内容涉及遣策、占筮、思想哲學、法律文書等諸多方面,不僅對中國古典文獻學,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文字學、音韻學、歷史學、民俗學、天文學、考古學、數學、邏輯學也有巨大的影響。 到09年春爲止,先秦出土文獻已經達到了膨大的數量,本稿主要關注與傳世文獻可以比較的先秦出土文獻進行探討。具體而言,是以上博楚簡、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周易》;郭店楚簡《老子》;上博楚簡《民之父母》;上博楚簡、郭店楚簡《緇衣》: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爲主要的材料。 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阜陽漢簡《周易》與今本《周易》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郭店楚簡《老子》、馬王堆帛書《老子》與《老子》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上博楚簡《民之父母》與《禮記·孔子間居》、《孔子家語·論禮》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上博楚簡、郭店楚簡的《緇衣》與通行本《禮記·緇衣》的很多地方可以進行比較。雖然還有許多學者沒斷定《鬼神之明》是否屬於墨家文獻,但整理者的曹錦炎先生認爲是墨子的佚文,而且上博楚簡《鬼神之明》與《墨子》的思想、邏輯、詞彙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這對於先秦墨家思想而言,無疑是非常珍貴的文獻。 這些“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的先秦出土文獻”,與其他的出土文獻具有不同的性質。筆者認爲這些出土文獻具有獨特的意義、價值,如下所示: (1)帶動了文字學方面的發展。 (2)與傳世文獻校勘文字,可以屢屢補正傳世文獻中的錯亂。 (3)提供探討經典原義的線索。 (4)可以探討傳世文獻的文本形成。 (5)可以再探討後世對古書的評價是否恰當。 (6)可以再探討後代的注釋是否恰當。 本文通過“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的先秦出土文獻”分析,闡明這些出土文獻研究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生命律动的艺术脉搏
作者: 谢菲  日期:2009-03-01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画像砖 时代背景 艺术价值 汉代 审美情趣 
描述:汉代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艺术史上占有不朽的地位。汉代在中国绘画的发展长河中,代表着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成就,更是一颗夺目璀璨的明珠,开创出一个博大雄浑,丰富多彩的黄金时代,奠定了汉文化的基石。 而表现这一时期艺术精神文化最好的代表,就是汉代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形式--画像砖。画像砖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枝瑰丽夺目的奇葩。 本文尝试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探究画像砖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背后所蕴藏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以及汉代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画像砖作为汉代独特的时代产物,与当时社会历史的特殊背景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大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因素,人民的心理因素,及信仰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发现汉代人民独特审美观念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对画像砖的图像特征进行具体的剖析,从构图空间,绘画方式,体态刻画,雕刻手法以及画像内容的表现中,寻找汉代人民审美意象背后所体现的精神文化风貌。画像砖之所以可以成为是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表现在它崇高的艺术价值,也表现在珍贵的史料价值方面。第三部分,即从画像砖所具有的,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史料性质两方面进行阐述,解释了画像砖作为汉代艺术代表的重要地位,对中国艺术发展史和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的双重作用。 汉画像砖拓展了早期美术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早期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充实了早期墓葬艺术的图像体系和观念形态,表达出独特历史时期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理想,将中国美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从汉代人民高度发挥与超越时空的创作特色中得到启示,对汉代所形成的雄浑朴实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提升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研究
作者: 李艳红  日期:2009-01-10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石铲 原始农业 型式演变 北方 前仰韶时代 
描述:石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直至夏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北方前仰韶时代出土数量较多且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之一。目前对于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尚不多见。本文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石铲型式演变的规律和所反映的当时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早期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的研究缺乏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显得不够全面。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北方前仰韶时代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对于其出土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北方前仰韶时代文化的概念、发现经过及其各文化的内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北方前仰韶时代各文化出土的石铲。第三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石铲进行分型研究,探索其形式演变的规律。第四章主要结合现代微痕分析对于石铲的装柄、使用方式进行论述,并结合其它的出土伴随物探讨北方前仰韶时代的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唐代田园诗主题由“田园乐”到“田园苦”的转变
作者: 李晓娜  日期:2007-04-20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田园乐 儒家诗教 唐代 田园苦 社会转变 
描述:唐代田园诗主题由“田园乐”向“田园苦”的转变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前期国家政权稳固,国力强盛,社会富裕安定,士人和农人的生活也比较安稳丰足,士人在田园上主要是体贴自然,休憩心灵,追慕隐逸。这一时期田园诗描写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田园风光以宁静纯美、物产丰足、生机盎然为主;士人的田园生活随性自适,并以此作为对世俗的一种超脱;农人生活安稳和美,农人形象带有隐士色彩。田园诗的各方面都以反映“田园乐”为主,偶有“田园苦”类作品。随着唐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安史之乱爆发,其后社会动荡、国力衰弱、边患四起,藩镇割据,灾荒、战争、征兵、重赋等种种沉重负担加诸农人身上,士人的田园生活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诗歌创作逐渐转向反映社会现实的道路,一些诗人重拾儒家诗教理论,再次提出以诗歌干预现实的要求。表现在田园诗上,即是“田园苦”主题的正式出现。以韦应物、戴叔伦、钱起、李嘉祐等人为代表,不少诗人开始创作“田园苦”主题的诗作。尤其韦应物是体现田园诗诗风、主题由盛唐转向中唐的关键人物。其后经由张籍、王建、李绅而至元白新乐府中以田园和农人为题材的诗作。“田园苦”主题的诗作大量增加;灾荒、战争、征兵、重赋等各种危害对农人生活的影响和农人深切的痛苦都被反映出来;士人们悯农、愧农的感情和对当政者的不满也日益深化。中唐这场田园诗变革的主要特点是:“田园乐”主题依然持续;田园风光描写由唐前期的丰足纯美转为凄清萧飒;“田园乐”与“田园苦”主题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诗人的作品中;以农事、农人生活为描述、抒情对象的诗作增多。至晚唐,社会状况进一步恶化,诗人对农人的关注更多,田园诗的创作愈加向“田园苦”主题倾斜,主要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描写单个农人的作品继续增多,一致反映农人苦难。诗中的田园更加惨淡,农人生活更加困苦。由于仕进无门,颠沛流离,诗人对政权的依附性减弱,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也更加直接、激烈,拥有了“骂世”“骂官”的风采。
井沟子西区墓地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武志江  日期:2005-04-25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分期 井沟子类型 文化格局 文化因素分析 
描述:本文在2002-2003 年度井沟子西区墓地两次发掘所获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带领罐的类型学分析,探讨了井沟子西区墓地的分期、年代和布局,在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以井沟子西区墓地遗存为代表的井沟子类型的形成过程,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井沟子类型的内涵。以此为基础,重新认识了辽西地区几种与井沟子类型相关的文化遗存,构建了辽西地区春秋战国之际多元并行的文化格局,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文化带形成及游牧文化兴起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多元并行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的动力。
试论寺洼文化
作者: 宋江宁  日期:2001-04-3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渭河上游 夹砂陶 双耳罐 底径 鼓腹 九站遗址 西周中期 辛店文化 徐家 宝鸡地区 
描述:本文以寺洼文化徐家碾墓地、九站遗址、栏桥墓地、寺洼山墓地的出土资料为基 础,并结合其他遗存的资料,将寺洼文化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寺洼山类遗存为代表, 时间从夏商之际到商晚期(先周晚期)。后期以九站、徐家碾、任家坪类遗存为代表, 时间从先周晚期到西周中期。前后两期之间似有缺环。 寺洼文化前期主要分布于定西地区东南部的临洮和会川,天水地区西南的武山县, 武都地区西北的岷县境内,即洮河中下游与渭河上游地区。后期向东发展,洮河流域 至今未发现后期遗存,其中徐家碾类遗存分布于平凉地区西部的庄浪县和天水地区的 栏桥县、武都地区的武都县境内,即渭河上游和其支流与白龙江及西汉水上游地区。九 站类遗存分布于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和陕西咸阳和宝鸡地区的北部边缘,即泾河上游 和渭河上游部分地区。任家坪类遗存主要发现于武都县和宕昌县境内。即白龙江上游。 关于寺洼文化的来源,本文认为其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和岷县大族坪等遗 存相近的遗存发展而来。甘肃洮河中下游和渭河上游的齐家文化晚期应是这类遗存的 来源。 关于寺洼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寺洼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洮河中上 游和渭河上游向泾河上游、白龙江、西汉水上游发展,即从东向西发展,在此过程中 与辛店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与先周和西周的关系则趋向密切。
< 1 2 3 ... 12 13
Rss订阅